初春,从河北涉县县城出发,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西北蜿蜒行驶约10公里,就到了“夕阳红造林服务队”队长杨喜庆带领工友植树的地方——太行山里的玉皇垴。
杨喜庆之前种下的毛白杨已有5米多高,不少树杈上有鸟儿搭起的“家”。年过七旬的杨喜庆也将自己的家安在了山里,“荒山不绿完,老汉不下山”。
一米八的个头,古铜色的面庞,全身洋溢着精气神,“植树就是我的命,只要有一口气在,我就会把这项事业干到底!”杨喜庆像极了穆青笔下的造林模范“老坚决”潘从正。
“在这里种树,先得凿石挖鱼鳞坑,用石块垒成坑穴,然后再放土栽树。别处的树苗浇五六次水就能成活,这里可能浇10次都活不了。到了冬天,坑内还得再糊一层泥土,否则风太大,会把树根冻坏了。”杨喜庆说。
风吹日晒,风餐露宿,在山上植树本就是个苦差事,而杨喜庆植树区域的难度却不断“升级”:从低山到举步难攀的高山,从沙石山到一镐头仅磕下来板栗般大小石块的裸岩山,从雨季植树到一年四季上山植树。
大雁南飞、鲑鱼洄游、角马迁徙……连它们都知择善地而居,为何杨喜庆却“自讨苦吃”?老杨的思绪跨越万水千山,在记忆深处定格。
1949年10月,在涉县老区人民载歌载舞欢庆新中国成立的锣鼓声中,他降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,于是当教师的父亲就给他取了“喜庆”这个名字。他坐在父亲的双膝上听着就发生在身边的革命故事长大,暗下决心要像前辈那样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。
1971年,村里成立了造林队,杨喜庆二话没说就报了名。涉县全境是山区,海拔1000米以上的荒山就有350座,有一首民谣是过去老百姓生活的写照:“荒山秃岭和尚头,雨季洪水遍地流。旱涝风暴年年见,十年九灾百年愁。”只有多植树,发展好林业经济,才是改良环境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。杨喜庆那时就认识到了这个理儿。勤学加苦练,他很快成为植树技术能手,并被乡造林站聘为技术员,后来又担任站长。
老杨属牛,他总说自己是“牛头犟筋”,恨不得有耕牛一样的力气,快干、实干绿化好荒山。肩扛上百斤的树苗爬山种树,在山上啃凉馒头、喝冷水,在退休前的38年间,老杨几乎天天如此。
一个叫“上窑则”的地方,老杨没齿难忘,在这里“差点丢了命”。那天,他背着80斤重的油松籽上山植树,一手攀到了松动的石头上,山上砸下的石头带着他滚落山底。右腿摔伤了,左肋骨砸裂了……可两个多月后,老杨再一次倔强地站到了山上工友植树的队列中。
在长期植树实践中,老杨总结出多项科学种植及管护技术。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赵俊喜说:“现在县里植树造林的技术人才多是老杨培养出来的。”
38年间,老杨得过省里的“造林绿化劳动模范”,并多次被评为“绿化先进个人”。他年复一年把自己的岁月刻进树的年轮,用满头白发换来了荒山锦绣。
刚退休,老杨就组织成立了“夕阳红造林服务队”,短短几年完成了县城西岗山、偏店白玉岭等重点造林工程任务。老杨种树不图名不求利,有限的国家补助资金,除了保障队员的基本工资外,剩下的每分钱他都力求用在植树上。他说:“我一辈子就干了种树一件事,只想着把它干好就行了。”
山峦叠嶂,已披“绿装”。杨喜庆几十年的造林绿化,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,据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精准测算,仅杨喜庆领队种植的4.5万亩侧柏一项,年产就达到种子价值540万元,生成木材价值达89.1亿元,产生的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。
驱车在山里行走,沿路的山头已被树木覆盖,这里早已告别了过去的“荒山秃岭”。“山上多种树,等于修水库”,造林绿化不仅能涵养水源,防风固沙,更是净化空气的“得力干将”。当地政府把改善环境和乡村振兴相结合,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绿色经济开展得有声有色。“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,杨喜庆和他的造林队立下了大功,再困难的活儿他能干,再硬的任务他敢接,他是涉县绿化太行山队伍中的领头雁!”赵俊喜说。
2015年3月,老杨做了贲门癌手术。亲友们本以为他该罢手了,可没想到出院没多久的老杨,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向大山……
“看,那是我种的5000亩核桃,去年已采果20万斤;这是刚种下的2000亩中药连翘,这些长起来,不仅绿了荒山,更富了群众!”杨喜庆站立的地方,一座座荒山已滴青流翠,镶金挂银……